10月16日至29日期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系与外国语学院共同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潘德荣教授、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洪汉鼎教授与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等国内著名学者来澳门银河进行了系列讲座。作为2015大连论坛系列学术讲座的一部分,教授们分别就精神现象学、诠释学与莱维纳斯哲学等内容,为广大师生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10月16日和21日,潘德荣教授在文科楼304进行了主题为“精神现象与精神现象学”的学术讲座。讲座主要围绕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与《小逻辑》两部著作的内容展开。潘教授指出,以往我们常常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为起点去理解黑格尔整个的哲学理论,但实际上,在逻辑学之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其整个学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因此,潘教授从精神现象学开始,首先向大家讲解了精神现象及其重要性,之后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的讲解,说明了精神现象发展的内在逻辑。潘教授深入浅出,使得黑格尔原本晦涩艰深的哲学理论呈现出了一幅清晰的图景,这对同学们进一步了解黑格尔的思想起到了非常好的帮助。通过对黑格尔的讲解,潘教授也强调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他认为,经典著作都是历史上伟大的学者尽其一生而完成的作品,这些著作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洗礼之后,在今天仍然拥有着生命力,它们的意义是非凡的,其价值仍值得我们去挖掘。
10月20日和22日,洪汉鼎教授在文科楼304进行了主题分别为“伽达默尔自己的诠释方式”、“作为中外古今中介的诠释学”的学术讲座。洪教授从诠释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入手,通过对不同概念的解读与比较,使同学们对诠释学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洪教授指出,诠释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精神产物,在诠释学中,“理解”、“解释”与“应用”是“三位一体”的。在今天,面对着“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诠释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是沟通中西与古今的重要媒介与桥梁,从这个角度看,现代中国哲学与其说是按照西方模式构建起来的,毋宁说是现代世界哲学审视下的中国哲学。此外,洪教授还就当代诠释学中的一些前沿问题向大家进行了讲解,其中涉及到实践哲学、修辞学和想象力等重要问题。在谈到自己对诠释学的理解时,洪教授说到,诠释学让我们认识到了自身的有限性,而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时,我们内在的无限智慧才有可能开启。
10月28日和29日,孙向晨教授在文科楼304进行了主题分别为“莱维纳斯哲学的起点:对《存在与时间》的依附与批判”、“伦理学是第一哲学:莱维纳斯的哲学立场”、“莱维纳斯与犹太传统思想”的学术讲座。孙教授指出,莱维纳斯认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恶果,其文化根源在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的本体论传统,其在对于“总体性”和“同一性”的追求中遗忘了“他者”。虽然后来海德尔格通过“共在”的概念来表达“此在”在世是与“他人”的同在,但莱维纳斯认为海德格尔并没有在根本上摆脱传统西方哲学的影响。因此,莱维纳斯哲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强调“他者”的回归。于是,伦理学在莱维纳斯那里也就必然成为了第一位的。此外,孙教授还指出,身为犹太人的莱维纳斯,其思想也与犹太传统思想以及宗教思想有也着密切的联系。孙教授对莱维纳斯哲学专业而深刻的解读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每场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在场的师生与前来作讲座的教授都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探讨,现场的气氛活跃而热烈,教授们认真耐心的解答也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认可。本次举办的系列学术讲座十分成功,其为广大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哲学系 陈高华)
主讲人简介:
潘德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鲁尔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大诠释学研究所所长,华东师大涵静书院院长,华东师大普陀山教研实践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现代西方哲学、诠释学(包括西方哲学诠释学、神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学诠释学传统)。代表性学术成果:出版中、英、德论文著作《西方诠释学史》,德文论著Ideogramm und Auslegung,译著《诠释学》等著作;在《世界哲学》、《中国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从神迹到智慧——诠释学探源”、“文本理解、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等,共计百余篇(部)。
洪汉鼎:我国著名斯宾诺莎哲学、当代德国哲学和诠释学专家,20世纪50年代曾在北京大学受教于贺麟教授和洪谦教授,德国洪堡研究基金获得者,德国杜赛尔多夫大学哲学院客座教授,德国哲学名誉博士,曾任中华全国西方哲学史学会和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国际斯宾诺莎学会(荷兰、德国)理事。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院,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自2001年在台湾各大学任教。代表性学术成果:德文专著《斯宾诺莎与德国古典哲学》等六部;中文专著《斯宾诺莎哲学研究》,《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两卷》等二十余部;译著《真理与方法》,《诠释学真理》等二十余部;论文“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学问题及未来”等六十余篇。
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西比较哲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近代哲学、政治哲学、犹太-基督教哲学、现象学、法国哲学和比较哲学。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Regent College、Yal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Georgetow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德国慕尼黑哲学学院、台湾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成果: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道风》、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等海内外杂志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学术专著有《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等;译著有《上帝是否存在》等。曾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称号;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成果著作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