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银河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澳门银河新闻 >> 正文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教授主讲本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系列讲座”

2012-12-07

应人文学部之邀,12月5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吴义勤先生,在伯川图书馆多功能厅为广大师生奉献了一场题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困境”的精彩讲座,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学昕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困境是当今学术界、文学界普遍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吴教授首先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评价所面临主要困境的三个表现形式:一是评价分歧非常严重,存在极端对立的观点。主流文学界、意识形态部门对当代文学发展持肯定态度,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界处在一个繁荣阶段;持否定态度的人则认为,从“五四”到当代,文学一直走的是“下降线”,呈现的是“负高度”,甚至有“当代文学都是垃圾”的极端言论。在文学生产力繁荣的当下,评价方面的分歧是困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是时代的阅读危机,这是造成当代文学批评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吴教授指出我们身处一个反阅读、轻阅读、浅阅读的时代,对文学的依赖性和需要感降低,同时,阅读方式的转变和革命对文学造成了很大的牺牲,最严重的是导致文学审美能力下降,不愿意进行深度阅读。另一方面,阅读量低也是阅读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大家轻易否定这个时代的主要原因所在。由此观之,评价的分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姿态和理论的纷争,并未涉及真正的文学问题,而是浮在表面——这是当代文学评价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三是批评话语的危机。“讲真话”日渐式微,批评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真正话语,找不到确定的标准,从而显示出一种浓厚的代言人意识。与此相配合的是媒体、大众畸形文化心理对批评家话语的冲击,人们更愿意从“骂”中寻求一种兴奋感。吴教授还指出了批评界的一个奇怪现象:否定批判被崇高化、正义化、伦理化、道德化,被认为是有勇气、有担当、有良知的表现,不否定批判就不是真话;而肯定一个作品则变得不自信、小心翼翼,被认为没水平、没担当、没责任,缺乏道德高度。
接着,吴教授深入分析了怎样解开中国当代文学评价困境这一问题。一是要解决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参照系问题。他从古典文学、西方文学、现代文学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所处的位置,并就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评价失衡做了深入探讨。崇拜现代,苛刻当代;对现代作家的价值使用“加法”运算,对当代作家的价值使用“减法”运算;现代文学被经典化,当代文学的价值则被忽略、妖魔化。然而,吴教授还是从语言和文学观念两方面对现、当代文学进行了比较,并肯定了当代文学较之现代文学的长处。
二要解决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问题。吴教授指出有无经典、能不能经典、如何经典是当代文学面临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要克服三个误区:一是把经典神圣化、神秘化的误区;二是经典自动呈现的误区;三是经典命名权的误区。吴教授认为经典是主观的、相对的并非十全十美,而且文学经典一定要在阅读的意义上才能实现其价值,文学的永恒性在于一部作品面对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代能呈现不同的价值。在谈到当代人还是后代人、普通人还是权威人有经典命名权的问题时,吴教授提出了“互补性阅读”的观点,认为当下每个人都可参与经典命名权的过程,而不要自动放弃话语权。最后要解决的是长期困扰的评价标准的问题。吴教授指出众口一词是文学乌托邦的形式,而不是文学有生命力的表现,我们要尊重个体的审美差异,即解除文学判断的等级化、政治化、道德化,回归丰富的、综合的、包容的文学性,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警惕题材决定论、作家身份论的复活,从灵魂、精神、道德、世界观的角度审判文学的趋势,娱乐化、游戏化、妖魔化文学的倾向。
吴教授以儒雅的学者之风、深厚的文学素养、清晰的逻辑表述引领并启发大家对当代文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随后的互动问答环节表现得格外踊跃,在场同学争相提问,不仅表达了自己的不同见解,也就“经典化”、“阅读量”、“文学为谁而作”等问题向吴教授请教。最后,张学昕教授进行了总结,由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系列讲座”,先后邀请了当代著名作家格非、阿来、苏童、迟子建,著名学者、批评家陈晓明、李辉、罗振亚、王尧、孟繁华、张清华等前来澳门银河讲座,他真诚地阐释了这一系列文学讲座所带给他的仪式感和庄重感,并为我们能在这个时代一起倾听文学、讨论文学而感到由衷的欣慰。这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困境”的精彩讲座在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主讲嘉宾简介:
吴义勤,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评委会委员。曾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漂泊的都市之魂》、《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文学现场》、《目击与守望》、《告别虚伪的形式》等专著多部,“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获得者。